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

健康的免疫機制



或問:「戒律只有出家人能看,問了每個師父說的都不一樣,莫衷於是。好像都是僧人自己作審判,而我們在家人只能接受結果,然後繼續被騙、被消費信心?...」
其實無論南傳或是北傳的戒律,世尊的規範已經囊括比丘一切言行。當一個事端發生時,在家菩薩應當前往「如法持律的僧尼處」請益。師父們自然會針對事件,為您分析說明在戒律上的判處。在家菩薩除了關鍵的篇名,與不得參與僧人誦戒外,還是可以透過師父了解制戒緣起還有背後意義。
而當在家菩薩們普遍了解事端在律藏中,佛陀是如何判處與執行之後,縱然犯戒者不願伏法認罪,但是因為無論僧俗,大家都是依照戒律來判定,所以形成的輿論壓力,自然會使犯戒者知難而退,或者選擇發露懺悔,尋求回復戒體清淨。而這一股「如法如律的輿論」,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「僧俗共許的普世認知」,這是一股「如法如律、如佛所教」的清淨良知,僧人基本規範。這樣子的捍衛,功德無量無邊!
無形中,自然喚醒僧人:「這一件袈裟不是那麼好穿的!?」喚醒僧人的本份事:「我應該要學戒持戒,自我尊重!」另一方面,在家菩薩知道佛怎麼規定,自然也學會如何辨明僧儀表相該有的言行,而不再輕易被受當了。
例如:當看到僧人吃肉喝酒,我們只是覺得他破戒了,他哪是僧人?當我們看到僧尼共處、共住時,我們只是覺得他們破戒了,應該還俗。但是,我們知道佛陀是怎麼處理這一些犯戒事端的嗎?
戒律中,比丘如果犯四根本重戒,懷慚愧心不捨袈裟,佛陀的慈悲,還是開許他在僧團懺悔後,維持出家人的身份。但是他這一輩子將不再具備比丘羯磨的行使權,而且終身都要排在比丘之後、沙彌之前。這一些佛制的判處方式,我們知道嗎?
更何況判處還必須要眾緣具備,並不是只因片面懷疑,或者大肆渲染,便情緒性一口咬定,甚至訴諸法律途徑。這樣的處理方式,不但沒辦法圓滿我們「護法衛教的初心」,也讓僧俗都更偏離於「戒律之主軸焦點」。而無止盡的針對事端做擴大,也讓一般非宗教徒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,形成更難取信於社會的反效果。
人的體質好了,免疫力夠了,就比較不容易感染。同樣的,如果一個區域,乃至整個佛門僧俗對戒律怎麼規範?什麼才是正知見?僧俗大家都有認知,甚至習以為常,那犯戒破戒的人、邪知邪見的人,自然很容易被辨認出來,佛教自然興盛。
註:以上內容並未針對任何人事,單純分享個人心得,虔誠供養一切有緣佛子,僅供參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