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

警意之緣—觀照力的重要

大乘佛教其實非常重視修習止觀,也就是每個當下對身心境界的「觀照力」。就如同戒律當中的標準,倘若對「所緣境」迷糊不清,縱然身口沒有去造作,嚴格來說,也不能稱為持戒(止持)。必須面對境界時,憶念受體、憶念戒法、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,誠如南山律云:「於諸過境,能憶、能持、能防。」才能稱為持戒。又云:「戒,是警意之緣也…」故持戒之關鍵正是在於「警意」!
倘若忽略了當下「依教起觀」,縱然學了許多法門、名相,就如古德說:「入海算沙徒自疲」,就得不到真實受用。無論持戒、修止觀,必定是教觀互扣,與教理、與戒法緊密結合的,故其最終的目標,莫非是「常爾一心,念除諸蓋」。
這一份綿密不斷的觀照力,其實很像做生意顧店面,就算你忙東忙西,甚至打瞌睡,但是只要一有客人進來了,那敏銳的「直覺觸角」必然馬上收到訊號:「有客人來了!」,而馬上各就各位,準備做生意了。
這一份能力,其實人人本具,平等平等,只要我們能夠把守護戒體、追求聖道、追求一心,看得跟賺錢、生活一樣重要。否則,口說發了出離心、菩提心,就像掛上了招牌,開了店、進了貨,結果客人來了卻「視而不見」!?人進進出出,結果卻「老闆不在」!?或是「老闆睡著了」!?...這生意怎麼做下去呢?如果遇到壞一點的煩惱賊,就直接進來把功德法財搬光光,得不償失。
生死凡夫,煩惱再多,只要懂得「依法把關」,時時問自己:「老闆在不在?」必定能夠得到基本的調伏!然而,對「觀照力」的輕忽怠慢,才是使我們「持續有漏」的根本原因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