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佛弟子的初發心,就像某臉友說的,佛教哪有分國界?身為釋子,更為刻骨銘心。現在「僧裝服飾」從頭到腳,很容易都買的到。每次如果想到,隨便一個人去買了一套僧服、加上一個引罄,著裝後直接上街去化緣...或者化緣完,也懶得換回俗服,直接跑去喝酒吃葷,飽餐一頓...旁觀的社會人士,或是佛教徒看到,要作何感想呢?
每個人發心立足點,其實很單純,就是不忍心看到世尊那一件袈裟被這樣踐踏利用,更不忍心看到當虔誠付出的人發現事實時,那一種信心破碎的感受,身為佛弟子,更是倍加痛心。
今天遇到事情,並不是處理不處理、只空談玄論的問題。歷史上佛教經歷過很護持的皇帝,甚至請高僧依律來制定法令,一切尊重並按照戒律來規範僧尼。但也歷經數次滅佛法難,無數僧尼被勒令還俗。最理想的狀況、最不堪的狀況都已成了歷史,到底「守成」與「振興」的關鍵何在呢?
佛陀建立僧團後,面對自己的堂弟提婆達多以極度惡劣的手段試圖陷害他,並創立邪三寶,自立為佛,擺明就是要破壞佛陀的法。甚至勾結王子,要一舉推翻佛陀與聖弟子。更重要的是,他當時也曾具備神通,能夠變化自在...相較於現在末法的"海鮮假佛",或許要不被提婆達多騙去,應該也不太容易吧?...如果設身處地想一下,不禁冒出一個疑問:「佛陀您當下不處理?難道要讓更多人被提婆達多騙下去嗎?...」
但是回頭觀察這過程中,佛陀做了什麼?佛為何這麼做?佛的目光是放在什麼位置?如果以佛陀在俗的人脈勢力,或許只要"一通電話",要「處理」也不是一件困難事。但是佛陀所作的,只是「隨犯隨制」,隨著惡比丘有犯戒發生,便召集比丘制戒,爾後隨著事態變化,建立起該戒完整的開遮持犯,戒相軌範。佛陀作的,只是藉著事端,建立戒律的架構,並且解說、宣揚他之所以制定的道理,如果犯了,會有什麼過患?...佛陀只是一再回到比丘本身~戒律是否落實?這是佛陀對個人之尊重、對因果之徹信,包含了極其悠遠的業果洞悉。
慚愧比丘,自然伏法認罪,依律懺悔,回復清淨。無慚無愧的人,也因為佛陀或律師的分析後,普世已經對此犯戒事端有正確認知,僧人依羯磨法奪去他比丘的權益,嚴重者直接默擯,不再與你有任何互動,當作沒有你的存在。俗人不再對他禮拜、供養。這一份壓力,自然使得犯戒不懺悔者知難而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