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開始學習,我們往往容易把境界都講太高了,但實際上如何受用?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呢?
這也是為什麼佛陀開示,一定是照著戒定慧次第。只有先從持戒入手,在一切所緣境上,內心先產生一股如理作意,正確的認識這是什麼境界?我如何正確的發心?了解業的善惡性質與重輕,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。從外在粗淺地"息業",不讓業翻攪的那麼躁動。行為端正,戒律持得清淨,內心自然會產生一股安定感。
接著無論修習四念處、數息不淨、或大乘唯識觀、真如觀...等等,都只是在「原本持戒的境界」上,直接下手觀察而已!因為,我們持戒的對象,即包含十方世界十法界,一切情非情、世出世的宇宙萬法。
並不是跳過持戒,粗淺的行為造作都還混亂不清,而能夠直接進入理觀的。這樣是天方夜譚,空中樓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