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到商店購買東西時,一定先設想我要的款式樣貌,如果店員拿的不是我要的,我一定說:「不是這個,是什麼什麼...」
學佛受戒也是如此,皈依或是納受戒體,即是清楚我要的是什麼?我未來將成為什麼?隨行時,即以此目標,不斷的在處理事情、面對境界當中作抉擇(慧),培養冷靜思考(定)的習慣。
如同媽媽準備教育小孩,
「我的小孩這樣子就好了嗎?」
「不行,一定要這樣比較好...」
「我的小孩這樣子就好了嗎?」
「不行,一定要這樣比較好...」
「事情這樣作就好了嗎?」
「不,應該要如何比較好...」
「不,應該要如何比較好...」
「給眾生這個就好了嗎?」
「不是不是,應該要這樣比較好...」
「不是不是,應該要這樣比較好...」
「這樣學佛就很厲害了嗎?」
「不是的,我要成佛,所以不能這樣而已...」
「不是的,我要成佛,所以不能這樣而已...」
從發心確立目標,到開始修行邁向目標,都清楚自己要走什麼路,遇到分岔也知道"自我導航",而且有「我一定辦的到」的信心",這份信心不是自我安慰,而是本來就如此,事在人為,法爾如是。故每一步都有像前踏進的欲望,但是卻是冷靜、平靜,有智慧、穩定的"善法欲",而不是從無到有的渴求、執著,最後得不到,必定產生「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」,最中走向忌妒、憤恨、殺害消滅的副作用。
「憂」,是一種無形而微細的感覺,不老實檢點自己絕不會發現他、面對他,但是他卻真實存在那裏,也真實影響著心情。
走向自己的目標,卻缺乏自信,或走到一半就跟別人比較,總覺得別人比較風光,於是就忘記每個人永遠是自己要去走他的路,沒有別人。
於是因疲乏無力感而產生→比較→羨慕→忌妒→憂愁→怖畏→防衛→怨恨→殺害→試圖消滅對方...輪迴機制於是啟動,一發不可收拾。
曾聽 慧天長老說過:人生如果只想"了不得"、有天"得不了"、最後就"不得了"...
生活自己要過,人生真的可以自己作選擇,無論環境如何,至少我可以選擇要如何去面對。如同到商店買東西,一定要清楚自己要什麼,才能明確跟店員說:「我要的不是這個。」到底要什麼?真的只有自己最清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