態度不同,修行有很多面向。
在律典中,針對受戒的發心分三品:
一、小乘行:
畏懼輪迴,修遠離行。最初著重以身口二業來衡量持戒、犯戒,漸次修行,期心於聲聞果位。
畏懼輪迴,修遠離行。最初著重以身口二業來衡量持戒、犯戒,漸次修行,期心於聲聞果位。
二、小菩薩行:
持戒是為了自己沒過失,除煩惱,至於利益眾生,只是隨緣而作,或是令眾生看到修行的功德而歡喜。這種發心度眾生有限,而且成佛較慢、較迂迴。
持戒是為了自己沒過失,除煩惱,至於利益眾生,只是隨緣而作,或是令眾生看到修行的功德而歡喜。這種發心度眾生有限,而且成佛較慢、較迂迴。
三、大菩薩行:
最初發心就是行菩薩道、成佛,把眾生當作自己最重要的生命功課,持戒不單單只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眾生。此種發心跟佛心相應,累積資糧快速,成佛也較快。
最初發心就是行菩薩道、成佛,把眾生當作自己最重要的生命功課,持戒不單單只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眾生。此種發心跟佛心相應,累積資糧快速,成佛也較快。
▲ 舉不殺生而言,
第一種下品心的人,著重自己身口二業不可以有殺生的行為,以保持清淨。
第一種下品心的人,著重自己身口二業不可以有殺生的行為,以保持清淨。
第二種中品心的人,他不但持身口戒,更致力於意業對眾生不要有殺害心、觸惱心,以長養自己的慈悲心,但是沒有把眾生當作跟自己一樣重要。
第三種上品心的人,不但防止殺心、長養慈悲心,而且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究竟真理,發願一切眾生都究竟成佛。
▲ 我們常說:發上品心,得上品戒。
心發的越廣大,格局越大,看的也深。
因為他發心深廣、把眾生看得比自己重要,故他的心容易柔軟,不會只看到自己如何。會利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,在持犯與自他之間,不斷歷練自己得到一個平衡與增上。
心發的越廣大,格局越大,看的也深。
因為他發心深廣、把眾生看得比自己重要,故他的心容易柔軟,不會只看到自己如何。會利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,在持犯與自他之間,不斷歷練自己得到一個平衡與增上。
也因為他看得深廣,明白各種眾生煩惱的因緣,故他能夠時時給眾生希望,啟發眾生對佛法的信心,而不只是硬梆梆的把戒拿來套住自己,也拿來套別人,苛求別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