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戒見雙翼 (二)

經律常常提到"正見"的重要,某些狀況下,"破見"的過失,甚至比"破戒"還要嚴重許多。戒、見二門,可說是最重要的兩門修持。
或許有人會說:「我是受五戒,正不正見也沒在這五條裡面,所以與我何干?」
卻不知道,從最初接受錯誤觀念開始,產生邪知邪見,到最終出口毀謗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。這一連串的過程,確實好像跟五戒沒關連,但事實上,早已破"皈依體"了。
也就是說,身為一個五戒弟子,皈依三寶的素養、觀念:
何謂皈依?
有皈依跟沒皈依有啥差別?
三寶有何值得我尊重的?
如何做好佛門外護?
何謂正知正見?...
等等的內涵,其實都是早在皈依三寶時,就應該慢慢釐清,如撥雲見日般,辨明邪正之分了。
而往後發心受持五戒,每一條戒,都與這一份皈依體、皈依正見、對三寶的虔敬心緊密結合,環環相扣。
依此根本正見,自然持守五條戒相,如同順風揚帆,自然趨向。故佛世時,向佛陀發心皈依三寶的在家居士,通常都會發心盡形壽受持五戒,任運發心,不假造作。
聲聞戒、菩薩戒,更是廣泛討論正見,然而始終都不離開七眾弟子同受的「皈依三寶」。
如何使皈依三寶的"正見"越加清晰、明朗,不偏、不邪,是七眾弟子,從始至終,都應當學習的。也是初入佛門、抉擇道場、師長、教法,極端重要的一面鏡子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九)

再深奧的道理,都不曾離開現實。
縱然是昔日以科學唯物實驗精神的歐美國家,最終仍老老實實地,繞回同一條真理,逐步地印證,釋迦世尊於兩千多年前的圓滿智慧。
如同目前許多重要的環保議題呼籲,不斷地「由果推因」,從各種嚴重的生態傷害切入,不為別的。只是希望喚醒每個人「時空同步」的概念。
每個人都應明白:自己對地球上所有生命,都有一份"絕對性"的責任與影響,沒有任何理由,沒有任何推卸與牽拖,每一個緣,就是如此獨立、卻又緊密地相依、結合、呈顯、最終反饋,回到每一個人,自己的身上。
不但過去、現在,還連同未來(三世)。不但自身、自家,一個地球村,還擴及到宇宙無止境任何一個角落(十方),竟然都跟生活中的「每一塊垃圾」、「每一念的處理方式」,息息相關。
處理一個垃圾,想到「還有別人」的顧慮,
才是增長福報最實際的方法。
也才是將持戒,貫徹在任一空間~「徧該生境」的宗旨。
處理一個垃圾,想到「還有後人」的遠見,
即是增長智慧最實際的方法。
也才是將持戒,貫徹到任一時間~「有本期誓」的目的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八)

心境倘若不同步,則必有時間差、空間差,遂產生欺瞞自昧之苦。關鍵只在自己願不願意尊重、接受、認同、篤定,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觀,貫徹身心,念念呈顯而不願忘失而已。
九法界眾生,人人皆苦。而之所以"苦不停",只是從來不曾冷靜觀察苦之根源。以科學理性的方式開始療苦。
人,只有實際到達苦諦的臨界點,如同即將溢出的杯水般,在某一因緣到時,方願"徹底真放下",臣服於苦諦之真實不虛。如同一根羽毛落下地,無聲無息,輕輕一個轉身,最後連一絲絲"我不甘願",都如灰燼般,全然止息。
方才明白,從頭到尾,都是「一個人的劇本」,自導自演。遂以此盡其在我之"性",起盡其在我之"修",從此刻起,才是真正的"過生活"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七)

因為時間同步,故受戒時,以古今同然、三世不易的誓願,自我要期。此即是戒法兩大特質之一:"有本期誓"。
因為空間同步,故受戒時,以十方法界、有情無情的境界,普遍該攝。此即是戒法兩大特質之二:"徧該生境"。
佛陀當初,亦由悟此真理,而以廣大的十法界境界數量,為我們制訂戒法,故戒法唯佛能制,等覺菩薩尚且只能遵循,而難以徹底明白。
佛子於今,由悟心境相即、時空同步的實相真理,故從最初受戒,即以最究竟的方法、最圓滿的目標,納受佛陀一味清淨傳承的戒法。始終都以佛的眼光、佛知佛見,徹底承當。
有本期誓,徧該生境為因,納得三聚淨戒戒體為果。依戒體、起隨行,以斷惡、修善、度眾生為因,最終徹底開發法、報、化三身為果。
故知,依此真理:
發心成佛,是最究竟的戒體!
依體起行,是最究竟的基礎!
行菩薩道,是最究竟的完滿!
從凡到聖,一切的因果感應,都依此「同步而相即」的真理,得以奠基、落實、開展、圓滿!
誠如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云:「我今發心,不為自求,人天福報,聲聞緣覺,乃至權乘諸位菩薩。唯依最上乘,發菩提心,願與法界眾生,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六)

因時間同步,故起一善念~當下自受用,起一惡念~當下自毀傷。有智慧者,絲毫也不願停留,使自己的道業一再拖延。故能依所受戒品,行四正勤,斷惡修善。
因空間同步,三寶師僧,從來不曾離開自己;法界眾生,與己從無一絲隔閡。有智慧者,片刻也不甘欺瞞,使自己的真心一再扭曲。故能依所受戒品,直心持守,堅固戒體。
故明、蕅益大師云:「菩薩了知現前一念心性,亘古亘今,本不生滅。上等諸佛,下等眾生。雖欲不上求下化,不可得也。」(宗論、歙浦天馬院普說)
堅定又長遠的實踐力量,來自明白這"不得不"的真理,如同母子連心般,不得不作,卻又不假絲毫造作。故稱為「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」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五)

就著「時間」同步,心境相即而言:
「性」,只是明白隨法行的利益,當下自得,從來不會留待未來才收穫。
故「修」,是明白後,義無反顧地投入,隨法而行。如地藏經云:「聞健自修,分分己獲。」
「性」,只是明白錯誤的觀念行為,這股能量早已頓時加諸於世間,當下已對自他造成傷害,從來不會等到未來才實際影響。
故「修」,只是明白後,絕意斷然地捨離惡念、惡行。
就著「空間」同步,心境相即而言:
「性」,只是明白無論師長、三寶、天神有沒有看到,當下發出的心行電波,早已頓時周徧,三寶、師長、天神早已接收。
故「修」,是明白後,於一切時處,皆將師長三寶言教,憶持在心,依教奉行,時時刻刻皆如在身邊般,不敢生起怠慢。
「性」,只是明白縱然與己同等(一切人道)或下劣(一切鬼神畜生)眾生,沒有馬上發現,但是這一份心力早已同步,遲早對彼此產生實際上影響。
故「修」,是明白後,皆以對三寶、師長、天神的心,恭敬同等者,慈愛下劣者。一言一行都要對得起一切眾生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四)

佛法中,常會聽一句"老僧常談":「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」
其實,「時空」的同步性、與「心境」的相即性,即是吾人真實生命,從來不因誰而停止運行,稱為「性」。
明白後能勇敢承擔,不願再迷惑受苦下去,不願再欺法欺人,反成自欺。轉而心甘情願地隨順真理、發願自利利人,最終反能心安理得,離苦得樂。此稱為「修」。
「性」,只是一種"我終於明白了!",昔日迷、今方悟。故佛陀再三強調他是發現者,不是發明者。
「修」,只是悟後決心"徹底解決吧!",失而復得,收復本有領土的過程而已。並不是要新得到什麼?或是增加更多問題,苦上加苦。
故蕅益大師云:「惟有此即是之性。方可起即是之修。所起之修,究竟即性,無性外少法可得。」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三)

迷此同步化,故
一、妄認有"時間"先後:
1. 於善法懷疑:「我現在這樣做有利益嗎?算了,等未來再說吧!」
2. 於惡法妄執:「這樣做對別人有損害嗎?不管,先做了再說吧!」
二、妄以為有"空間"距離:
1. 於恭敬學法的境界自認為:「會不會被師長三寶看見?幸好沒被看見?」,最終促使學法因緣退失,難以直心奉行。
2. 於同等或低下的境界自認為:「反正他們也沒看見?看見了又怎樣?」,無形中使實踐空洞,總覺使不上力。
於今悟此心境、時空皆同步化處理的「即」字真理,故:
1.於每一個當下,皆深信"時間同步",故隨順遵循三世不變的真理,而不願欺法,最終反成自欺。
2.於每一個心行,皆深信"空間同步",都如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般,而不願欺人,最終反成自欺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二)

現代物理科學早已證明心力對外境的影響,完全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,在發出第一念的善惡之際,無論再遠的彼處,已同步毫無時差的完整接收到這一份"加持"。
如同2017.03.09的發文:「科學家不敢相信!新研究顯示人類的情緒,可以塑造物質世界!」連結如下:
hssszn.com/archives/23144
故天台以「即」字形容心境互融,互含而互攝的實相境界。此實相非遙不可及的玄妙,而是存在於當下的"真現實"。
如明、蕅益大師於教觀問答云:「悟知其即,非悟方即。迷不知即,未嘗不即。惟有此即是之性。方可起即是之修。所起之修,究竟即性,無性外少法可得。」
開悟只是悟其"本自如是"的真理,心境當下本自相即。也可說:"同步化"早已啟動於每一個當下,並非誰經開悟後,方為誰而同步。

時空同步、心境相即(一)

持戒最關鍵之處,在於「慎獨」。任何一條行為的約束與規範,最終必然回到全然之內心修練,盡其在我的生命履行、圓滿。
任何外在因素,都不再允許拿來塘塞為「我失敗的理由」。因為,從來沒有誰可以控制誰的心,也沒有決不得已的變數。
一個初持戒者,通常在犯錯之後、動及旁人後,戒體才產生作用,而心生慚愧,反省思改過。隨著用心細膩度,與逐漸淨化後,內心的警戒範圍,那一顆紅燈,將漸漸提前鳴響亮起。自心修練的range,將一縮再縮,最終鎖定在起心動念處,進行微細的四正勤(精進)。
故每一條戒都有方便罪(未遂罪)與根本罪(已遂罪)的差別。方便罪再細分為遠方便(動念)、次方便(行動)、近方便(臨境正式造作),三階段的差別。
故持戒並非在對不起別人之後才心生慚愧、自我訶責。而是在起心動念的遠方便階段,就已經構成"傷害"、"擾眾"的事實了…

戒見雙翼

初入佛門,
必由皈依三寶,確立正信。
次則受戒起行,規範三業。
終則急求正見,擴充正信正行之深度廣度。
戒法跟正見,互相資助,相輔相成。
如同行為跟觀念互相造就,
展轉相因,無可分割。
行為虧損,會暗地裡腐蝕正見。
生起邪見,正行自然無從建立。
持戒,必能引生正見;
正見,必返滋潤戒行!
真正深入經教,必思納受戒體,清淨三業。
真正嚴持戒律,必求大乘正見,開啟圓解。
戒見二門,
可說是佛法總綱,無一可偏廢。
正戒保人天,不落三塗。
正見引定慧,出離三界。
以此戒見功德,
隨修任何法門,隨願往生淨土,
必得隨心滿願,圓滿一生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