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

境無有盡 念不暫停 是則戒制 豈容思議

境無有盡 念不暫停
是則戒制 豈容思議

念.從境生,
故云:「動念.有境」。
戒.隨境制,
故云:「境.必戒護」。
隨一一戒,復制三時;
前心後心,通皆制罪。
且夫
境.無有盡,念.不暫停;
是則戒制,豈容思議!?
所以
持-則生無邊功德,直至菩提;
毀-則喪一切善根,永沈惡趣。

「境」無別境,全體自心;
「心」無別心,全體本性。
如何自屈,反受輪轉耶?
從「境」,
則統攝塵沙,復非可數;
就「業」,
則通指心念,轉復無窮。
(行宗記卷16)

歷代賢聖用心處

持戒基礎打的深厚,定慧開發就相對容易。而持戒關鍵,不只有表相上、威儀上,更重要的是「抖擻煩惱」,以及對一切境界的「清明度」~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,如同鏡子般。
當戒法愈加深入、持守愈加精嚴,六根觸境時,能夠讓自己「漏」~失念的範圍會越加縮限。生活中面對一個境界、接著一個境界...當中,漸漸清楚,自己在做什麼?如何用心?逐漸地,從靜中修,到歷緣對境修,自然而然開發出本有的寂靜定心與觀照空慧。
因此,戒律、經典,都只是一個指頭而已,只是要我們順著指頭去看月亮。一切都離不開六根對六塵的運作。這也是無論大小乘的一貫之道,歷代諸佛賢聖用心之處!

莫謂我涅槃 淨行者無護

莫謂我涅槃
淨行者無護
比丘戒本末云:
世尊涅槃時,興起於大悲,
集諸比丘眾,與如是教戒:
莫謂我涅槃,淨行者無護;
我今說戒經,亦善說毗尼。
我雖般涅槃,當視如世尊,
此經久住世,佛法得熾盛,
以是熾盛故,得入於涅槃!
不要認為
我們是「沒人守護的孤兒」!
戒法,
就是爸爸最厚實的守護!
不忘父親的家書,依教奉行,
父親就在我們身邊!
這是最吉祥、最平安的護念~
願與有緣佛子共勉
晝夜六時恆吉祥,
願諸三寶哀攝受…

進可攻、退可守

持戒,不當只是行為上的約束。佛陀制定戒法,讓佛弟子受戒、學戒、持戒,當有犯戒時,能夠透過懺悔,回復清淨。
在「每一天」檢點、懺罪,或者至少在「布薩前」總檢點、懺罪,以"固定的期限",在這期間當中,訓練一種反省的能力。
最初當我們能夠在行為上持守清淨,就能夠「消除業障」~因"不正確的行為",所導致的障礙。進而,我們會發現「煩惱」才是驅使業的罪魁禍首。站在「行為清淨」的基礎上,我們每天、或半月反省的目光,或更進一步專注在「消除煩惱」上。也就是說,佛陀制定每一條戒,並不是單單約束「行為的本身」,而是「煩惱的緣起」,才會造成錯誤的行為。
也因此,戒律是一門「進可攻、退可守」,極具彈性伸縮的修煉!是佛陀的大慈悲。持戒,最基本的,至少能夠「不再造惡業」。而利根或久修者,更進一步,就能夠「防範於未然」,於起心動念處,勘驗自己是否犯戒?也就自然而然,養成一種往內觀照的習慣,進入定慧二學,就相對容易多了。
反之,如果只一味以「行為」作為自我反省的標準,卻放任煩惱根源四處放火,不但更增加戒取見,也容易觸惱眾生,偏離方向,反而把法變成了盾牌、免死金牌了。
持戒的方向,
應該是持的越來越寂靜,
持的很有智慧、煩惱越來越淡薄。
一切,
只在最初對整個菩提道的認知:
深度:放眼三學,為解脫生死。
廣度:量周法界,皆共成佛道。

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

受戒後若犯戒,是不是「罪加一等」?

問:受戒後若犯戒,是不是「罪加一等」?
答:如果說「罪加一等」,那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到底是有哪些罪?
站在戒律來看待「業果」的角度,基本上分成性罪與遮罪。
「性罪」,又稱為「業道罪」,就是「因果罪」。也就是殺人一命,以後就得賠償一命,吃人半斤、還人八兩,法爾如是的因果酬償。
而「遮罪」,又稱為「犯戒罪」,只有受戒後犯戒才有的罪。為什麼會有遮罪?因為違背了當初自己對三寶發的誓願。
性罪是屬於因果罪,是沒有辦法懺滅的,縱然佛陀徹證無生,因果表相上,還是要受金鎗馬麥。遮罪如果有犯,只要透過如法懺悔,罪就滅了。
所以,不管有沒有受戒,一個人如果他的"人生劇本",原本就是會殺某一個冤家,如果他沒有受戒,那他當然只有因果罪,一命償一命。但是因為沒有受戒,所以他的業緣不定,很可能嗔心一起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殺更多人,或是過程中連帶殺盜淫妄通通來,如同經說「不定聚」,不學佛的人,他造惡業的劇本,是沒有辦法預料的。
但是如果有受戒的人,他同樣殺了人。雖然性罪遮罪都犯了,但是遮罪他透過如法懺悔,就把罪給懺滅了。受戒後,不管他持的怎樣,至少他知道戒條,對境界多多少少會多一點注意防範。佛陀說:當我們納受戒體後,這一份功德,就會日夜增長,就算睡覺也一樣。因為受戒是一種「生活態度」,持戒的人,整個"人生觀"會轉變,功德當然就會增長。
所以綜合來說,不管有受沒受,「因果罪」都一樣要還。有受的雖然多一個「犯戒罪」,但是只要如法懺悔就可以除滅了。但是有受的功德,卻是日日增長,不可限量。而沒受的因為不定,原本該造的業還是「照樣造」,如果境界一來,可能就又不斷增加造業的可能性。而且因為沒有一個「警戒線」,所以到底會造多少業?沒有人知道...
有受沒受,因果罪都一樣。有受的人,功德日夜增長。犯戒,如法懺悔就可滅。而且不管他「持戒清淨」,還是「犯戒懺悔」,這些功德通通可以迴向西方。他對自己的生命,至少已經有一個「離輪迴」的方向了!沒受的人,雖然沒犯戒罪,但是業緣不定,一樣照著原來的人生劇本走下去,浮浮沈沈(台語:墨墨游)...
當然,如果受了就要「用心」,如果不明理,隨便受、輕慢佛戒,犯了也無慚無愧、無法對自己負責,那就真的「罪加一等,不如不受」了…
這樣子,就看自己要受不要受了?

歡喜持戒 感恩佛陀

許多人看到犯戒的果報,往往產生一股畏懼,久而久之,對戒律產生一種距離感。殊不知戒定慧都是出自同一個偉大而平實的作者~佛陀。既然是同一個人說的,那麼犯戒的果報,實際上也不出「這一念心」。持戒、習定,最終都是為了回到「自心開發」而已,並不是跳過戒律,直接談心性比較爽快。或者我先硬著頭皮持戒,等到某一天我持的清淨了,我再來打坐、看經論。
「過程」雖然不等於目標,但是應知,過程中的每一步,都應與「目標」相呼應,而不是跳過過程,直接可以飛到目標。也不是迷迷茫茫的亂走,就可以精確到達目標。
佛陀制戒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「息業止惑」。犯戒,其實就是自己起煩惱、錯誤的言行,蒙蔽了自己的理智,讓心性智慧無從開顯。
「制戒」,正是制這個。
「受戒」,就只為了這個。
「犯戒」,就是犯這個。
「懺悔」,也只是懺這個而已...
如果閱讀楞嚴經十習因、受六交報,就可以清楚明白。當我們生活中「煩惱糾結、情緒千萬無法解」時,其實當下就是"人間地獄"。縱然行為看似沒有犯戒,但是內心的狀態是與持戒~「常爾一心,念除諸蓋」相違背的。
應知,地獄果報不在未來,就在生活發生的一切煩惱情緒、大中小煩惱心所。當惡種子不加「覺察他、照透他」,而植入第八識時,未來因緣一到,還是會繼續擴大蔓延。待未來世因緣成熟時,就會讓我們在地獄中受報了。
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將會很歡喜持戒!很感恩佛陀制戒,慈悲的用心。不但如此,為了自己的道業,我們還會拼命的想要從戒相中,去了解每一條戒佛陀所要對治的煩惱狀態、使我們生死輪迴的把戲,他到底在變什麼個魔術?一定會想要把他給弄清楚!

為定慧而戒

弘公說
如夢不真實
捨我而修行
延伸來說
如夢.不真實
捨我.而行於六度
古德云
五度.如盲,般若.如導
五度.如腳,般若.如眼
三學次第
由戒而定,因定發慧
故知
乃是為定慧而戒
非單為戒而持戒
透徹而論
即戒,而定慧
即戒,而行於戒波羅蜜多
常爾一心,念除諸蓋
方為持戒之最終宗旨
安住真如,般若為導;
善觀因緣,熾行五度。
方能
真正隨緣盡份,盡其在我;
不再計較得失,歸無所得。
蕅祖偈曰:
眾生知見.佛知見,如水結冰.冰還泮;
戒力春風.佛日暉,黃河坼聲震兩岸。
切莫癡狂向外求,悟徹依然擔板漢。
以五度珍寶資糧
置般若大舟船中
順著戒法春風力
諸佛慈光照大地
破眾生冰海為水
一心無憂到彼岸
如蔣勳先生云:
水作精神玉作魂
空山月下淚浥痕
夢中繁華夢中過
不落人間一點塵…